二胡琴頭是所有部件中與音色最無關的部位,但卻是整把琴的精神所在,一把精美的二胡絕不可忽略琴頭,甚至必需加以設計巧飾。
在研究過二胡之後,我必需承認,全世界沒有任何一種樂器的琴頭種類可以和二胡相比,其樣式繁複、造形華麗、創作自由,在看完這篇文章後,相信您也會嘆為觀止!
首先,對於樣式最普遍的牛骨琴頭做一下簡單的介紹,下圖是尚未製做完成的琴頭牛骨片,由左至右分別是水滴頭、杏頭、方頭,水滴頭常見於蘇州琴,所以稱之為南方樣式;杏頭常見於上海琴、北京琴,又稱為北方樣式;至於方頭,目前只有我和曾憲勇使用。
相信許多人都有「斷頭」的慘痛經驗,只要稍一不慎,牛骨琴頭和琴桿就分家,這是因為此種樣式的設計原本就存在著極大的斷裂風險,再加上牛骨和木料是異材質不易黏合,所以斷頭高居二胡維修的榜首。
為了改善這樣的缺點,我設計了幾種不易斷裂的琴頭,造形以簡單樸素為主,耐用性比一般琴頭增強了許多。
馬頭 ↑
官帽頭 ↑
如意頭 ↑
翻閱歷史資料,可以發現早期的二胡琴頭並不是以水滴頭或杏頭這類的牛骨琴頭為主,下面這兩張泛黃的照片是1950年代蘇州民族樂器廠生產的各種二胡,雖然圖片並不是很清礎,但其中並未發現牛骨琴頭。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五十幾年前就有許多創新的造形,例如下面這張圖片由左至右分別是:松鼠、鳳凰、跑馬。
儘管當時的琴頭造形已發展出許多種,但是有些並不耐看,最後以龍頭最為普遍,而龍頭又發展出許多不同的樣式。
粵胡式 ↑
彎龍式 ↑
盤龍式 ↑
以個人觀點來看,如果要選一個最有味道的,我會選下面這個「蝙蝠如意」,這是1940年代由紫云社所製,琴頭意寓著「福氣」與「如意」。將吉祥話以各種形態表現於作品中,是中國雕刻的特色之一,這樣的琴頭除了雋永之外,更添加了幾許中國味。
近來上海民族樂器廠根據傳統加以創新,發展出一系列的琴頭,其中甚至有專利(流水式),造形的變化與精緻度更勝以往。
卷書式 ↑
提琴式 ↑
迴紋式 ↑
流水式
獅座式 ↑
魚躍式 ↑
蛟龍式 ↑
壽山式 ↑
荷葉式 ↑
鳳凰式 ↑
天馬式 ↑
壽桃式 ↑
除了蘇州與上海兩大廠外,製琴師們也積極的在創新琴頭這條路邁進,並且不乏佳作出現。
宋國昌 獨佔頭鰲 ↑
曾憲勇 意向鳳頭 ↑ 意向龍頭 ↓
這麼多的琴頭種類中,您喜歡哪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