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語譯(上)



 



茶經語譯 :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滯,結瘕疾。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


一、茶的起源


  茶,是我國南方的優良樹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達幾十尺。在巴山、峽川一帶。有樹桿粗到兩人合抱的。要將樹枝砍下來,才能采摘到芽葉。


 茶樹的樹形像瓜蘆。葉形像梔子。花像白薔薇,種子像棕櫚。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茶"字的結構,有的從"草"部(寫作"茶"),有的從"木"部(寫作"[木荼]"),有的"草""木"兼從(寫作"荼")。荼的名稱有五種:一稱"茶",二稱"?",三稱"蔎",四稱"茗",五稱"荈"。


  種茶的土壤,以巖石充分風化的土壤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礫壤次之,黃色粘土最差。


  一般說來,茶苗移栽的技術掌握不當。移栽後的茶樹很少長得茂盛。種植的方法象種瓜一樣。種後三年即可采茶。茶葉的品質,以山野自然生長的為好,在園圃栽種的較次。在向陽山坡,林蔭覆蓋下生長的茶樹,芽葉呈紫色的為好,綠色的差些;芽葉以節間長,外形細長如筍的為好,芽葉細弱的較次。葉綠反卷的為好,葉面平展的次之。生長在背陰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質不好,不值得采摘。因為它的性質凝滯,喝了會使人腹脹。


  茶的功用,因為它的性質冷涼,可以降火,作為飲料最適宜。品行端正有節儉美德的人,如果發燒,口渴,胸悶,頭疼,眼澀,四肢無力,關節不暢,喝上四五口,其效果與最好的飲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采摘的不適時,制造的不精細,夾雜著野草敗葉,喝了就會生病。


  茶和人參一樣,產地不同,質量差異很大,甚至會帶來不利影響。上等的人參出產在上黨,中等的出產在百濟、新羅,下等的出產在高麗。出產在澤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質最差),作藥用,沒有療效,更何況比它們還不如的呢!倘若誤把薺苨當人參服用,將使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對於人參的比喻,茶的不良影響,也就可明白了。


二之具


籝,一曰籃,一曰籠,一曰筥。以竹織之,受五升,或一鬥、二鬥、三鬥者,茶人負以采茶也。


竈無用突者,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籃以簞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簞,既其熟也,出乎簞。釜涸註於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亞者制之,散所蒸牙筍並葉,畏流其膏。


杵臼,一曰碓,惟恒用者佳。


規,一曰模,一曰棬。以鐵制之,或圓或方或花。


承,一曰臺,一曰砧。以石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無所搖動。


檐,一曰衣。以油絹或雨衫單服敗者為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規置檐上,以造茶也。茶成,舉而易之。


芘莉,一曰羸子,一曰 筤。以二小竹長三赤,軀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織,方眼如圃,人土羅闊二赤,以列茶也。


棨,一曰錐刀,柄以堅木為之,用穿茶也。


撲,一曰鞭。以竹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鑿地深二尺,闊二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墻,高二尺,泥之。


貫,削竹為之,長二尺五寸,以貫茶焙之。


棚,一曰棧,以木構於焙上,編木兩層,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幹升下棚,全幹升上棚。


穿,江東淮南剖竹為之,巴川峽山紉谷皮為之。江東以一斤為上穿,半斤為中穿,四兩五兩為小穿。峽中以一百二十斤為上,八十斤為中穿,五十斤為小穿。字舊作釵釧之“釧”,字或作貫串,今則不然。如磨、扇、彈、鉆、縫五字,文以平聲書之,義以去聲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制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傍有門,掩一扇,中置一器,貯煻煨火,令??然,江南梅雨時焚之以火。


二、茶葉采制工具


  籯,又叫藍,又叫籠,又叫筥。用竹編織,容積五升,或一鬥、二鬥、三鬥,是茶農背著采茶用的。


  竈,不要用有煙囪的(使火力集中於鍋底)。鍋,用鍋口有唇邊的。
  甑,木制或陶制。腰部用泥封好,甑內放竹籃作甑箅,用竹片系牢。開始蒸的時候,葉子放到箅裏;等到熟了,從箅裏倒出。鍋裏的水煮幹了,從甑中加水進去。也有用三杈的榖木翻拌。蒸後的嫩芽葉及時攤開,防止茶汁流走。


  忤臼,又名碓(用以搗碎蒸熟的芽葉),以經常使用的為好。
  規,又叫模,又叫棬(就是模型,用以把茶壓緊,並成一定的形狀),用鐵制成,有的圓形,有的方形,有的像花的形狀。


  承,又叫臺,又叫砧,用石制成。如用槐樹、桑樹做,就要把下半截埋進土中,使它不能搖動。


  檐,又叫衣,可用油絹或穿壞了的雨衣、單衣做成。把"檐"放在"承"上,"檐"上再放模型,用來制造壓緊的餅茶。壓成一塊後,拿起來,另外換一個模型再做。


  芘莉,又叫籯子或篣筤。用兩根各長三尺的小竹竿,制成身長二尺五寸,手柄長五寸,寬二尺的工具,當中用篾織成方眼,好像種菜人用的土篩,用來放置茶。


  棨,又叫錐刀,用堅實的木料做柄,用來給餅茶穿洞眼。
  撲,又叫鞭,竹子編成,用來把茶餅穿成串,以便搬運。
  焙,地上挖坑深二尺,寬二尺五寸,長一丈,上砌矮墻,高二尺,用泥抹平整。


  貫,竹子削制成,長二尺五寸,用來穿茶烘培。
  棚,又叫棧。用木做成架子,放在培上,分上下兩層,相距一尺,用來烘焙茶。茶半幹時,由架底升到下層;全幹,升到上層。


  穿,江東淮南劈篾做成;巴山峽川用構樹皮做成,用來貫串制好的茶餅。江東把一斤稱"上穿",半斤稱"中穿",四兩、五兩(十六兩制)稱"下穿"。峽中則稱一百二十斤為"上穿",八十斤為"中穿",五十斤為"小穿"。"穿"字,先前作釵釧的"釧"字,或作貫串。現在不同,"磨、扇、彈、鉆、縫"五字,字形還是按讀平聲(作動詞)的字形,讀音卻讀去聲,意思也按讀去聲的來講(作名詞)。"穿"字讀去聲,表示一個單位。
  育,用木制成框架,竹篾編織外圍,再用紙裱糊。中有間隔,上有蓋,下有托盤,旁開一扇門。中間放一器皿,盛有火灰,使有火無焰。江南梅雨季節,加火除濕.


三之造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茶之筍者生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淩露采焉。茶之牙者,發於叢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枝穎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雲不采。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茶有千萬狀,鹵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縮然,犎牛臆者廉檐然,浮雲出山者輪菌然,輕飈拂水者涵淡然。有如陶家之子羅,膏土以水澄泚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經,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籜者,枝幹堅實,艱於蒸搗,故其形籭簁然;有如霜荷者,至葉雕,沮易其狀貌,故厥狀委萃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自采至於封七經目,自胡靴至於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鑒之下也;以皺黃坳垤言佳者;鑒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鑒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皺,宿制者則黑,日成者則黃,蒸壓則平正,縱之則坳垤,此茶與草木葉一也,茶之否臧,存於口訣。


三、茶葉采制


  采茶都在(唐歷)二月、三月、四月間。


  肥壯如筍的芽葉,生長在有風化石碎塊的土壤上,長達四至五寸,好像剛剛破土而出的薇、蕨嫩莖,清晨帶著露水采摘它。次一等的芽葉(短而瘦小),發生在草木夾雜的茶樹枝上。從一老枝上發生三枝、四枝、五枝的,選擇其中長得挺拔的采摘。當天有雨不采,晴天有雲也不采,晴天才能采,采摘的芽葉,把它們上甑蒸熟,用忤臼搗爛,放到模型裏用手拍壓成一定的形狀,接著焙幹,最後穿成串,包裝好,茶就可以保持幹燥了。


  茶的形狀千姿百態,粗略地說,有的像(唐代)胡人的靴子,皮革皺縮著;有的像封牛的胸部,有細微的褶痕;有的像浮雲出山,團團盤曲;有的像輕風拂水,微波漣漪;有的像陶匠篩出細土,再用水沈澱出的泥膏那麽光滑潤澤;有的又像新整的土地,被暴雨急流衝刷而高低不平。這些都是精美上等的茶。有的葉像筍殼,枝梗堅硬,很難蒸搗,所以制成的茶葉形狀像籮篩;有的像經霜的荷葉,莖葉雕敗,變了樣子,所以制成的茶外貌枯幹。這些都是壞茶、老茶。


  從采摘到封裝,經過七道工序;從類似靴子的皺縮狀到類似經霜荷葉的衰萎狀,共八個等級。(對於成茶)有的人把光亮、黑色、平整作為好茶的標誌,這是下等的鑒別方法。把皺縮、黃色、凸凹不平作為好茶的特征,這是次等的鑒別方法。若既能指出茶的佳處,又能道出不好處,才是最會鑒別茶的。為什麽呢?因為壓出了茶汁的就光亮,含著茶汁的就皺縮;過了夜制成的色黑,當天制成的色黃;蒸後壓得緊的就平整,任其自然的就凸凹不平。這是茶和草木葉子共同的特點。茶制得好壞,有一套口頭傳授的鑒別方法。


四之器


  風爐:風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緣闊九分,令六分虛中,致其圬墁,凡三足。古文書二十一字,一足雲“坎上巽下離於中”,一足雲“體均五行去百疾”,一足雲“聖唐滅胡明年鑄”。其三足之間設三窗,底一窗,以為通飈漏燼之所,上並古文書六字:一窗之上書“伊公”二字,一窗之上書“羹陸”二字,一窗之上書“氏茶”二字,所謂“伊公羹陸氏茶”也。置墆?臬於其內,設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畫一卦曰離;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風獸也,畫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魚焉,魚者,水蟲也,畫一卦曰坎。巽主風,離主火,坎主水。風能興火,火能熟水,故備其三卦焉。其飾以連葩、垂蔓、曲水、方文之類。其爐或鍛鐵為之,或運泥為之,其灰承作三足,鐵柈臺之。


  筥:筥以竹織之,高一尺二寸,徑闊七寸,或用藤作,木楦,如筥形,織之六出,固眼其底,蓋若利篋口鑠之。


  炭撾:炭撾以鐵六棱制之,長一尺,銳一豐,中執細頭,系一小钅展,以飾撾也。若今之河隴軍人木吾也,或作錘,或作斧,隨其便也。


  火筴:火筴一名箸,若常用者圓直一尺三寸,頂平截,無蔥臺勾鎖之屬,以鐵或熟銅制之。
鍑:鍑以生鐵為之,今人有業冶者所謂急鐵。其鐵以耕刀之趄煉而鑄之,內摸土而外摸沙土。滑於內,易其摩滌;沙澀於外,吸其炎焰。方其耳,以正令也;廣其緣,以務遠也;長其臍,以守中也。臍長則沸中,沸中則末易揚,末易揚則其味淳也。洪州以瓷為之,萊州以石為之,瓷與石皆雅器也,性非堅實,難可持久。用銀為之,至潔,但涉於侈麗。雅則雅矣,潔亦潔矣,若用之恒而卒歸於銀也。


  交床:交床以十字交之,剜中令虛,以支鍑也


  夾:夾以小青竹為之,長一尺二寸,令一寸有節,節已上剖之,以炙茶也。彼竹之筱津潤於火,假其香潔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間莫之致。或用精鐵熟銅之類,取其久也。


  紙囊:紙囊以剡藤紙白厚者夾縫之,以貯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碾:碾以橘木為之,次以梨、桑、桐柘為臼,內圓而外方。內圓備於運行也,外方制其傾危也。內容墮而外無余木,墮形如車輪,不輻而軸焉,長九寸,闊一寸七分,墮徑三寸八分,中厚一寸,邊厚半寸,軸中方而執圓,其拂末以鳥羽制之。


  羅合:羅末以合蓋貯之,以則置合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紗絹衣之,其合以竹節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蓋一寸,底二寸,口徑四寸。


  則:則以海貝蠣蛤之屬,或以銅鐵竹匕策之類。則者,量也,準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減之,嗜濃者增之,故雲則也。


  水方:水方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其裏並外縫漆之,受一鬥。
  漉水囊: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銅鑄之,以備水濕,無有苔穢腥澀。意以熟銅苔穢、鐵腥澀也。林棲谷隱者或用之竹木,木與竹非持久涉遠之具,故用之生銅。其囊織青竹以卷之,裁碧縑以縫之,紐翠鈿以綴之,又作綠油囊以貯之,圓徑五寸,柄一寸五分。


  瓢:瓢一曰犧杓,剖瓠為之,或刊木為之。晉舍人杜毓《荈賦》雲:“酌之以匏。”匏,瓢也,口闊脛薄柄短。永嘉中,餘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雲:“吾丹丘子,祈子他日甌犧之余乞相遺也。”犧,木杓也,今常用以梨木為之。


竹筴:竹筴或以桃、柳、蒲、葵木為之,或以柿心木為之,長一尺,銀裹兩頭。


  鹺簋:鹺簋以瓷為之,圓徑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罍,貯鹽花也。其揭竹制,長四寸一分,闊九分。揭,策也。
熟盂:熟盂以貯熟水,或瓷或沙,受二升。


  碗: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嶽州次,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晉‧杜毓《荈賦》所謂器擇陶揀,出自東甌。甌,越也。甌,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嶽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畚:畚以白蒲卷而編之,可貯碗十枚。或用筥,其紙帕,以剡紙夾縫令方,亦十之也。


  劄:劄緝栟櫚皮以茱萸木夾而縛之。或截竹束而管之,若巨筆形。


  滌方:滌方以貯滌洗之余,用楸木合之,制如水方,受八升。


  滓方:滓方以集諸滓,制如滌方,處五升。


  巾:巾以絁為之,長二尺,作二枚,玄用之以潔諸器。


  具列:具列或作床,或作架,或純木純竹而制之,或木法竹黃黑可扃而漆者,長三尺,闊二尺,高六寸,其到者悉斂諸器物,悉以陳列也。
  都籃:都籃以悉設諸器而名之。以竹篾內作三角方眼,外以雙篾闊者經之,以單篾纖者縛之,遞壓雙經作方眼,使玲瓏。高一尺五寸,底闊一尺,高二寸,長二尺四寸,闊二尺。


四、煮茶的用具


  風爐,用銅或鐵鑄成,像古鼎的樣子,壁厚三分,爐口上的邊緣九分,爐多出的六分向內,其下虛空,抹以泥土。爐的下方有三只腳,鑄上?文,共二十一個字。一只腳上寫"坎上巽下離於中",一只腳上寫"體均五行去百疾"。一只腳上寫"聖唐滅胡明年鑄"。在三只腳間開三個窗口。爐底下一個洞用來通風漏灰。三個窗口上書六個字的?文,一個窗口上寫"伊公"二字,一個窗口上寫"羹陸"二字,一個窗口上寫"氏茶"二字,意思就是"伊公羹,陸氏茶"。爐上設置支撐鍋子用的垛,其間分三格。一格上有只野雞圖形。野雞是火禽,畫一離卦。一格上有只彪的圖形。彪是風獸,畫一巽卦。一格上有條魚的圖形。魚是水蟲,畫一坎卦,"巽"表示風,"離"表示火,"坎"表示水。風能使火燒旺,火能把水煮開,所以要有這三卦。爐身用花卉、流水、方形花紋等圖案來裝飾。風爐也有用熟鐵打的,也有用泥巴做的。灰承(接受灰爐的器具),作一個有三只腳的鐵盤,托住爐子。


  筥,用竹子編制,高一尺二寸,直徑七寸。也有的先做個像筥形的木箱,再用藤子編在外面,有六出的圓眼。底和蓋像箱子的口,削光滑。
  炭撾,用六棱形的鐵棒做,長一尺,頭部尖,中間粗,握處細,握的那頭套一個小環作為裝飾,好象現在河隴地帶的軍人拿的"木吾"。有的把鐵棒做成槌形,有的做成斧形,各隨其便。


  火夾,又叫箸,就是平常用的火鉗。用鐵或熟銅制成。圓直形,長一尺三寸,頂端平齊,飾有蔥臺、勾?之類的東西。


  鍑(同"釜",即鍋)。用生鐵做成。"生鐵"是現在搞冶煉的人說的"急鐵",那鐵是以用壞了的農具煉鑄的。鑄鍋時,內面抹上泥,外面抹沙。內面抹上泥,鍋面光滑,容易磨洗;外面抹上沙,鍋底粗糙,容易吸熱。鍋耳做成方的,讓其端正。鍋邊要寬,好伸展開。鍋臍要長,使在中心。臍長,水就在鍋中心沸騰;在中心沸騰,水沫易於上升;水沫易於上升,水味就淳美。洪州用瓷做鍋,萊州用石做鍋,瓷鍋和石鍋都是雅致好看的器皿,但不堅固,不耐用。用銀做鍋,非常清潔,但不免過於奢侈了。雅致固然雅致,清潔確實清潔,但從耐久實用說,還是鐵好。
  交床,用十字交叉的木架,把中間挖凹些,用來支持鍋。


  夾,用小青竹制成,長一尺二寸。讓一頭的一寸處有節,節以上剖開,用來夾著茶餅在火上烤,讓那竹條在火上烤出水來,借它的香氣來增加茶的香味。但不在山林間炙茶,恐怕難以弄到這青竹。有的用好鐵或熟銅制作,取其耐用的長處。


  紙袋,用兩層又白又厚的剡藤紙做成。用來貯放烤好的茶,使香氣不散失。


  碾槽,最好用橘木做,其次用梨木、桑木、桐木、柘木做。碾槽內圓外方。內圓以便運轉,外方防止翻倒。槽內剛放得下一個碾滾,再無空隙,木碾滾,形狀像車輪,只是沒有車輻,中心安一根軸。軸長九寸,寬一寸七分。木碾滾,直徑三寸八分,當中厚一寸,邊緣厚半寸。軸中間是方的,手握的地方是圓的。拂末(掃茶末用),用鳥的羽毛做。


  羅、盒,用羅篩出的茶末放在盒中蓋緊存放,把"則"(量器)也放在盒中。羅用大竹剖開彎屈成圓形,羅底安上紗或絹。盒用竹節制成,或用杉樹片彎曲成圓形,加上油漆。盒三寸,一寸,底二寸,直徑四寸。
  則,用海中的貝殼之類,或用銅、鐵、竹做的匙、策之類。"則"是度量標準的意思。一般說來,燒一升的水,用一"方寸匕"的匙量取茶末。如果喜歡味道淡的,就減少茶末;喜歡喝濃茶的,就增加茶末,因此叫"則"。


  水方,用?、槐、楸、梓等木制作,內面和外面的縫都加油漆,容水量一鬥。


  漉水囊(濾水工具),同常用的一樣,它的骨架用生銅鑄造,以免打濕後附著銅綠和汙垢,使水有腥澀味道。用熟銅,易生銅綠汙垢;用鐵,易生鐵銹,使水腥澀。隱居山林的人,也有用竹或木制作。但竹木制品都不耐用,不便攜帶遠行,所以用生銅做。濾水的袋子,用青篾絲編織,卷曲成袋形,再裁剪碧綠絹縫制,綴上翠鈿作裝飾。又做一個綠色油布口袋把漉水囊整個裝起來。漉水囊的骨架口徑五寸,柄長一寸五分。
  瓢,又叫犧、杓。把瓠瓜(葫蘆)剖開制成,或是用樹木挖成。晉朝杜毓的《荈賦》說:"用瓠舀取"。瓠,就是瓢。口闊、瓢身薄、柄短。晉代永嘉年間,余姚人虞洪到瀑布山采茶,遇見一道士對他說:"我是丹邱子,希望你改天把甌、犧中多的茶送點我喝。"犧,就是木杓。現在常用的以梨木挖成。


  竹夾,有用桃木做的,也有用柳木、蒲葵木或柿心木做的。長一尺,用銀包裹兩頭。


  鹺簋,用瓷做成,圓形,直徑四寸,像盒子,也有的作瓶形,小口壇形,裝鹽用。揭,用竹制成,長四寸一分,寬九分。這種揭,是取鹽用的工具。


  熟盂,用來盛開水,瓷器或陶器,容量二升。


  碗,越州產的品質最好,鼎州、婺州的差些,又嶽州的好,壽州、洪州的差些。有人認為邢州產的比越州好,(我認為)完全不是這樣。如果說邢州瓷質地像銀,那麽越州瓷就像玉,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一點。如果說邢瓷像雪,那麽越瓷就像冰,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二點。邢瓷白而使茶湯呈紅色,越瓷青而使茶湯呈綠色,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三點。晉代杜毓《荈賦》說的"器擇陶揀,出自東甌"(挑揀陶瓷器皿,好的出自東甌)。甌(地名),就是越州,甌(容器名,形似瓦盆),越州產的最好,口不卷邊,底卷邊而淺,容積不超過半升。越州瓷、嶽州瓷都是青色,能增進茶的水色,使茶湯現出白紅色,邢州瓷白,茶湯是紅色;壽州瓷黃,茶湯呈紫色;洪州瓷褐,茶湯呈黑色,都不適合盛茶。


  畚,用白蒲草編成,可放十只碗。也有的用竹筥。紙帕,用兩層剡紙,裁成方形,也是十張。


  劄,用茱萸木夾上棕櫚皮,捆緊。或用一段竹子,紮上棕櫚纖維,像大毛筆的樣子(作刷子用)。


  滌方,盛洗滌的水和茶具。用楸木制成,制法和水方一樣,容積八升。
  滓方,用來盛各種茶渣。制作如滌方,容積五升。


  巾,用粗綢子制作,長二尺,做兩塊,交替使用,以清潔茶具。


  具列,做成床形或架形,或純用木制,或純用竹制。也可木竹兼用,做成小櫃,漆作黃黑色,有門可關,長三尺,寬二尺,高六寸。其所以叫它具列,是因為可以貯放陳列全部器物。


  都籃,因能裝下所有器具而得名。用竹篾編成,內面編成三角形或方形的眼,外面用兩道寬篾作經線,一道窄篾作緯線,交替編壓在作經線的兩道寬篾上,編成方眼,使它玲瓏好看。都籃高一尺五寸,長二尺四寸,闊二尺,底寬一尺,高二寸。


五之煮


  凡灸茶,慎勿於風燼間灸,?票焰如鉆,使炎涼不均。持以逼火,屢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狀,蝦蟆背,然後去火五寸,卷而舒則本其始,又灸之。若火幹者,以氣熟止;日幹者,以柔止。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茶罷熱搗葉爛而牙筍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鈞杵亦不之爛,如漆科珠,壯士接之不能駐其指,及就則似無禳骨也。灸之,則其節若倪,倪如嬰兒之臂耳。既而承熱用紙囊貯之,精華之氣無所散越。候寒末之其火用炭,次用勁薪。其炭曾經燔灸,為膻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古人有勞薪之味,信哉!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地慢流者上,其瀑湧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又多別流於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潛龍畜毒於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取汲多者。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謂棄其啜余,無乃而鐘其一味乎?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環激湯心,則量末當中心,而下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凡酌置諸碗,令沫餑均。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細輕者曰花,如棗花漂漂然於環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雲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於水渭,又如菊英墮於鐏俎之中。餑者以滓煮之。及沸則重華累沫,?番?番然若積雪耳。《荈賦》所謂“煥如積雪,燁若春艹敷”,有之。第一煮水沸,而棄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雲母,飲之則其味不正。其第一者為雋永,或留熟以貯之,以備育華救沸之用。諸第一與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飲。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熱連飲之,以重濁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則精英隨氣而竭,飲啜不消亦然矣。茶性儉,不宜廣,則其味黯淡,且如一滿碗,啜半而味寡,況其廣乎!其色緗也,其馨也。其味甘樌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 ( 未完 見 茶經語譯 (下))


茶經語譯 (下)


http://tw.myblog.yahoo.com/dbsdbstw/article?mid=14456&prev=-1&next=1445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單車佬 的頭像
    單車佬

    單車佬的樂活天地

    單車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